找矿仍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来源:BB电子集团 发布时间:2003-04-10 浏览次数:682
  20世纪矿产勘查的巨大成就
  中国地质学会已经走过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地质学会团结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培养人才,发展地球科学,推进中国地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就矿产勘查而言,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后的前29年,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地质学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尽千辛万苦进行了不少调查工作,在煤矿、铁矿、石油、金矿等诸多方面都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矿产勘查工作和整个地质事业获得空前规模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7种,发现矿产地20多万处,经不同程度勘查工作证实有一定价值的矿产地有2万处,探明储量的矿产潜在价值占全球值的12%,居世界第三位,证实中国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资源总量丰富的资源大国之一。
  由于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矿物原料基地。目前国有矿山有8000多座,非国有矿山15万多处,有2100万人在矿业战线从事各种劳动。通过矿工们的努力,年采掘矿石量近50亿吨,2001年矿业产值达4600亿元,在全国GDP中占5.5%左右。固体矿产产值在世界占第二位,若加上油气产值,也仅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三位。矿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能源和原料工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的成功,在一些原本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区,有390座矿业城市(镇)拔地而起。矿业城市的兴起,有力地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大批劳动力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中国地质学会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21世纪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当我们回顾20世纪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方面的形势是相当严竣的。
  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的矿产品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口量在迅速增加,石油自1993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之后,2001年进口量已达6000万-7000万吨,铁矿石进口量达9000多万吨,此外还进口大量铜矿、钾盐、铁矿等矿产。
  由于资源枯竭,一批矿山已经闭坑,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威胁的矿山有440多座。
  在390座矿业城镇中,有47座矿业城镇因资源逐渐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
  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在迅速扩大。1978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仅11.4亿美元,而去年已达250多亿美元。国家整个进出口贸易一直是顺差,而只有矿产品进出口这一方面是逆差,而且这种趋势在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据对45种重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的几轮论证预测,45种主要矿产中现保有探明储量到2020年能满足需要的仅有6种。
  由于资源问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矿业和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三四百万矿工和上千万矿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还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
    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如此严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这需要从供需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需求来看,由于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产煤3200多万吨、石油12万吨、钢15万吨、有色金属13万吨、磷矿石10万吨,当时的日子是比较困难,但也过了。而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0多亿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2000年人均消耗能源为1011公斤标准煤,为1952年的12倍。2001年煤炭年产量10.05亿吨、石油1.64亿吨、铁矿石近1.96亿吨。除煤矿外很多矿产都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从供应来看,有客观方面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主观工作没有跟上的原因。
  所谓先天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客观地质条件的限制,有些矿产本来就不多,如钾盐、铬铁矿、金刚石、富铁矿等矿产本来就少;有些矿产数量并不算很少,但由于需要量大,所以供需矛盾也日趋尖锐,如石油、铁矿、铜矿等矿产。
  就主观方面来看,地质勘查工作严重滞后是造成矿产品供需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煤矿是我国最有优势的资源,资源量相当丰富,但由于勘查工作跟不上,近十年间为弥补消失矿山的生产能力,需要新建矿山,而建新矿山尚缺300亿吨精查储量。石油储采比也仅有15,而全球为45。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为什么会如此滞后呢?我认为有认识上的原因,有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上个世纪5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毛主席以他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就发出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提出要“大打矿山之仗”,“地质工作搞不好,要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地质工作要提早一个五年、提早一个十年准备资源。”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地质工作获得了大发展,矿产勘查工作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后来人们对地质工作的先行性、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认识不足,再加上对中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特点认识不清,长时间陶醉于“地大物博”,满足于吃以前几十年矿产勘查工作的老本,对地质勘查工作重视不够。由于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地勘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90年的3.1%下降到2000年的1.3%。国家投入不足,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又未形成。目前除油气方面对外合作情况较好外,国家矿产方面对外合作进展非常缓慢。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投资环境差等种种原因,民营资本不愿也不敢投入,外国矿业投资甚至在逐渐退出中国固体矿产勘查开发市场。上个世纪80年代先后曾有百余家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固体矿产勘查,而现在仅有几家。我国利用外资进行矿产勘查在国际海外矿产勘查投资总份额中仅占5%。由于勘查投入减少,2000年投入的固体矿产钻探工作量仅为1975年的2%,2000年发现矿产地的数量仅为1987年的27%。此外,地勘队伍人才大量流失,矿产勘查力量严重削弱也给矿产勘查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新世纪矿产资源发展战略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不采取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将会更为尖锐。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消耗矿物能源为593公斤标准煤,而2000年上升到1011公斤,为1978年的1.7倍。从全球对比来看,1995年世界人均消耗能源2055公斤标准煤,北美洲7891公斤,亚洲为1054公斤,而非洲仅有428公斤。再以美国为例,1776年美国刚独立时,人均消耗矿产品量为500多公斤,而1998年达21吨,为独立初期的40倍。这说明现代社会不是不要矿产资源,而是更多了。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2l世纪我国将处于消耗大量矿产品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一方面对资源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因勘查工作滞后资源储备又在下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源供需的紧张形势。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为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全靠国内资源不够,特别是石油、富铁矿、钾盐资源缺口较大。完全靠国外资源又有问题。一是中国人口多需要量大,国际市场没有那么多资源供应我们,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都想分享全球资源成果,不可能都给我们一家;再说即使都给我们,我们有那么多外汇买吗?还有世界风云多变,一旦出现突变事件,完全靠国外资源是很不安全的。所以就国家全局来说,应采取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
  实行面向全球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一种战略。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任何国家不可能拥有需要的全部资源。由于全球地壳运动的不平衡性,造成各地形成的矿产无论在品种齐全程度上,还是数量质量上,或是在地区分布上都不可能是平衡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拥有本国建设所需的全部矿产资源,都在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来进行,只是利用国外资源的程度不同而己。如资源相当丰富的俄罗斯,但他们钨矿、锑矿、稀有金属矿都比较少,要靠从中国进口。近些年来有一二十种矿种靠从国外进口。美国目前有29种重要矿产50%以上靠从国外进口。其中铝土矿和铝、钼、砷、锰、锶、铂、石墨、云母、铌等10多种矿产l00%靠进口。美国每年消耗石油8亿多吨,有一多半从海外进口。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对美国来说,有资源战略储备的考虑,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资源不足问题。第二个原因,大家都分享全球资源成果,减少国内资源消耗以留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为什么对伊拉克、对中东地区那么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保证石油供应问题密切相关。至于日本、英国等资源贫乏的国家,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就更是必由之路了。我国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利用国外资源,钾盐、铬铁矿等矿产主要靠从国外进口。
  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应由三个系统组成,一是国内勘查开发供给体系,二是国际市场采购和海外资源勘查开发体系,三是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特点是双向发展,即既要利用国内资源,又要利用国外资源;既要消费,又要储备;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方针;既要采大矿,也要勘查开发小矿;既要采贫矿,又要采富矿。所以也可称为双向发展战略。
  资源战略储备采取实物储备与产地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物储备就是将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一定的量以应对突发事件。产地储备就是将资源勘查清楚之后不开采,储备起来以应急需。像美国在阿拉斯加地区把勘查好的石油储备起来那样。我在不同场合讲过对油气矿产等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也是产地储备的一种形式。
  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双向发展战略,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十分珍借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同时,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即加强开源工作。从我国已知地质矿产情况来看,许多资源还有相当的潜力。如煤矿、石油、金矿等已探明储量大体相当于可能拥有的资源量的1/5到l/4。其他还有不少矿产也是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所以有可能通过加强勘查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满足资源供应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可能会有变化。至于对不同的矿种,有的资源国内完全可以自给,有的可能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有的可能以国外为主,国内为辅。不管怎么说,对于我们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但不能完全依赖国外资源,利用国内资源来进行建设仍是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刻不容缓,何况我们还有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地质勘查队伍。
  为了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使勘查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幅度增加地质工作投入。这里国家既要增加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又要多承担一点勘查工作的风险;要培育与建立商业性勘查市场机制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法规、高效服务等方面作出努力,以进一步吸引外资来我国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补偿费在加强勘查工作中的作用。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与加强矿山地质工作,挖掘资源潜力以拯救危机矿山。据我们在辽宁调查,关闭的八个有色金属矿山中有不少还是有资源潜力的,只是因为地质勘查工作做得不够而被迫关闭的。
  第二,加强地勘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一是要完善队伍管理体制,二是要防止人才大量外流,稳定地质队伍。队伍不稳,人才流失,对于未来地矿事业的发展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里还有一个人才培养问题。现在一些地质院校改名了,不少地质勘查系也改名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地质,或者是学了之后又作为跳板转到其它行业,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情况,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
  第三,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来进行找矿。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找矿的难度在日益加大,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没有科学的思维也不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找矿大家容易理解。运用科学思维找矿这一点我想多讲几句。首先,对找矿重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今时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很多。所以在开展矿产地质勘查的同时加强环境地质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实际上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与以地质矿产勘查为主的同时,就开展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广义环境地质工作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大力加强环境地质工作,把探宝和减灾的任务同时担负起来,实行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工作并举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重视环境地质工作、不等于不要资源勘查,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象美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也没有放弃资源勘查工作。所以这里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建设有多方面需求而地勘投入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来维持队伍的生存与发展完全是对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就曾提出过以开辟地质市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在今天,就某个地勘队来说,很难都要求以找矿为主,或都来找矿。但作为一个省的地勘局,如果一点地质找矿任务也没有,那也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勘局了。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在扩大服务领域加强环境地质和其它地质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忘了找矿这一条。当然找矿可以在本地找,也可以在外地找,甚至到国外找。这里也有一个思维方法问题。找矿有两种,除直接找矿外,还有开发已知矿的新用途。
  在明确要继续承担找矿这一任务之后,找什么矿,到哪里找,用什么方法找,如何处理好建设需要和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找矿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这里既有管理问题和技术手段问题,也有科学思维问题。用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来指导找矿,这正是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加强地学哲学的研究对于地质找矿事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在这次会前曾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的名义向华东地区地质学会发了一封信,建议在各省地质学会之下建立地学哲学委员会,或与有关委员会合作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如能这样做,对于丰富地质学会的活动内容,对于促进地矿事业的发展都将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