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来源:BB电子集团 发布时间:2001-05-31 浏览次数:1979
    面对去年黄金减价的严峻形势,我国黄金行业以国有大中型黄金企业三年改革脱困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勇敢面对市场,积极采取对策,努力把增支减利因素吸收消化在企业内部,当年实现利润10.5亿元,比上年增长5%,做到降价不减利,实现了预期目标,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据统计,180个重点黄金矿山平均“两金”综合成本降到2171元,比上年同期硬碰硬降低4.6%。其中,“两金”负担的管理费用48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1元,下降6%;“两金”负担的财务费用13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元,下降17.6%;资产负债率59.6%,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尽管金价大幅度下跌,但仍有24户企业实现了年利润超千万元的经营成果。这24户企业占全行业重点黄金企业户数的比重不足14%,但实现利润却达到了全行业利润的87%,为全行业实现预期利润目标做出了贡献。原31户百万元以上亏损企业,除9户停产关闭,准备依法破产外,其余22户亏损企业经过落实脱困责任,加强管理,深挖内潜,已有9户企业扭亏为盈,这9户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增盈5934万元。另外13户仍亏损的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1970万元,其中有5户企业减亏幅度接近50%,扭亏脱困工作达到了国家经贸委确定分三年改革脱困的阶段性目标要求。
    去年,黄金行业经历了金价一升四降的大幅度振荡,全年平均金价较上年下降6%,全行业仅此一项减利8亿元。同时,还面临着一批资源枯竭矿山停产关闭,生产企业资源品位下降,开采延伸,费用开支随之增大等一系列增支减利因素影响。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黄金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和内部挖潜: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建立企业运行的新机制。
    黄金企业进入市场起步较晚,管理粗放,机制不活,禁锢着企业的发展活力。为此,企业对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照“精干主体、分流辅助、减员增效”的原则,实行合理的定岗定员,努力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同时,减少非生产人员,减少聘用农民工;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收入与经济责任挂钩,加大奖罚力度,形成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有力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成本压力。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入选品位。由于相当数量的矿山原矿品位较低,当金价降到一定程度时将面临亏损。为此,不少企业在配矿管理上想办法,在不破坏、浪费资源并实现三级矿量平衡的前提下,适当选择部分较高品位矿段开采,通过合理配矿,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河南灵宝桐沟金矿实行精采精配品位否决制度,使入磨品位比原计划提高0.5克/吨。仅此一项,年节支500余万元。 
    狠抓采购环节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针对黄金企业基础管理比较薄弱、成本偏高的情况,各企业“学邯钢,赶仓上”,加强企业管理,并吸收亚星集团招标比价采购管理经验,对物资采购管理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河南银洞坡金矿实行“阳光采购”,在矿内建立了询价监督体系,并在去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物资招标会,公平竞争,实行比质比价择优选择方式,降低了采购成本。中原黄金冶炼厂实行招标比价采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强化生产成本管理,挖潜增效。各企业对照邯钢经验和仓上经验,切实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层层分解落实生产环节各项指标,责任到人,狠抓节能降耗,杜绝跑冒滴漏,真正强化成本管理,使能耗物耗大幅度降低,成本下降,效益增加。
    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费用支出。大部分企业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按照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保证生产性开支的原则,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筹划,努力压缩管理费用。同时,尽可能多还贷,借新还旧,以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取得了明显收效。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黄金企业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普遍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不少企业都把加大生产技术方面的科技投入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河北峪耳崖金矿通过对二段球磨改造,加大磨矿细度;同时,采用污水提金工艺,从尾矿中回收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山东乳山金矿积极推进技术进步,1至10月份先后投资对氰化生产工艺进行技改,使选矿处理量较上年同期增加,选冶总回收率提高0.45%,在原矿品位下降10.78%的情况下,黄金产量仅降低3.76%,并通过改造工艺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