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认为部分国企仍有复困危险
来源:BB电子集团
发布时间:2002-05-16
浏览次数:1540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说,对国企效率提高不能估计过高,如果不在制度上取得进一步的改善,一部分国企仍有“复困的危险”。
吴敬琏说,由于国企改革实质性的推进,2000年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相当程度的改善,2001年盈利继续微升。但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企业改革及制度、机制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其他因素,特别是政策性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例如,每年都有1000多亿的财政投资,主要投给了国有企业;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时,实施了“债转股”,仅利息支出每年就减少了几百亿。他指出,对效率提高不能估计过高,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和机制上取得进一步的改善,一部分国企仍有“复困的危险”。
在国企改制公司中,制度和机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一股独大”。改制后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比例仍很大,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许多重要的企业,国有股所占比重大多在2/3以上。董事会中有国企背景的董事所占比重更大。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很难有发言权。二是国有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国有企业改制把核心资产剥离出来组建上市公司,而作为授权投资机构的控股公司的建立基础主要是非核心资产。由存续企业为基础的控股公司代表国有股行使上市公司股权,这样的安排使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被非核心资产为基础的存续企业所控制。上市公司进一步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由于受到旧体制的约束,而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三是“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及主要经理人员,往往是由存续企业的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家这个控股大股东的全权代表,另一方面则是内部人。
对于如何克服作为“授权投资机构”的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矛盾,吴敬琏说,英国一些国有企业改制时的做法是把原有国有企业中的非核心资产先剥离,剥离干净后再寻求上市。中国没有采取英国的做法,目前这种做法并非不可以,但最好是把核心资产和非核心资产部分都由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而不是形成老体制下的企业控制新体制下的企业的格局。吴敬琏说,把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间的“父子关系”改成“兄弟关系”,都直接由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并不影响存续企业的改组及得到政府的足够财政支持,只不过由收取上市公司利润改为财政转移支付。这样做,有利于新企业的领导机构一心把企业做强。
他说,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没有到位,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国企改制公司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金融机构承受着很大的负担,给金融体系带来较大风险;财政的负担沉重等。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影响的将不只是国有企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
吴敬琏认为,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做四件事:一是在后进地区认真地把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目前“放中”、“放小”在不同地区的进度不平衡,内地一些地区名义上已经放开,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然采取过去的方式,原来国有和乡镇政府所属的中小企业本身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二是在外贸、金融等部门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及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例如,国有银行的公司化改制,现在仅仅是中国银行跨出了“第一个半步”。三是解决国企改制公司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等问题,改善公司治理。四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建立起来的基础上,提高大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大公司的竞争力,除了公司治理、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的改善,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善。外部环境的改善包括政府的监管,而目前政府对国有大公司的干预还是很多,如投资项目及重大技术改重的审批等。另外,需要健全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