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7122
英国的退欧公投在即,市场骚动。
是一场弄假成真?
英镑承压,5年期英国主权CDS飙升至多年最高。由于民调曾显示英国脱欧可能性很大,全球在深深的避险情绪中难以自拔。欧洲股市全线下跌。银行表现尤其糟,欧元区斯托克银行价值指数年内领跌其他板块,德意志银行及瑞士信贷股价跌至多年低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德国上周首次跌破零,日本一度跌至-0.205%,英国、澳大利亚均创纪录低点。而东、南欧风险较高市场正好相反,葡萄牙、希腊、波兰、匈牙利等国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
各大央行也都在厉兵秣马,英国央行表示维持基准利率0.5%及3750亿英镑买债规模;美联储推迟加息;日本央行呼吁全球央行必要时紧急注入美元流动性。
全球大佬轮流上演“攻心计”。各国政要,国际组织,甚至一些公司,如美国通用,给自己在英国的员工发出“留欧”的劝告,而索罗斯则“现身说法”,警告英国若退欧英镑可能跌逾20%,比上世纪90年代他造成的惨剧还惨。
这次席卷全球市场的风暴起因貌似是半真半假的弄假成真。2013年1月,卡梅伦政府发表英欧关系的伦敦演说,声称将是否退出欧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但卡梅伦现在也在积极宣传“留欧”。
难道这只是卡梅伦的一个判断失误吗?
有什么好惊讶至此?
英国一向如此。
据欧盟1972-1989年在英国进行的63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6次反对欧盟的人占了多数,即获得支持次数的比率仅为42 %。同一时期,除丹麦支持次数的比率为87%,其他成员国均为100%。
英国本土调查结果也类似。1974年的一次英全国调查显示,约59 %的人认为同英联邦的联系要强于同欧盟的联系。1996年调查中,赞成英国继续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人数52 %,主张退出欧盟占35 %。
英国民众存在着浓厚的疑欧情绪。2005年《欧洲晴雨表》民调,觉得欧盟存在与否“没差别”的英国人占33%,远高于19%的欧盟平均值;对欧盟“不信任”的英国受访者占到26%,欧盟平均值20%;对欧盟委员会“不信任”的英国受访者34%,欧盟平均值25%。
而近年来的英国大众对欧洲的态度积极性还在急剧下降。
全是公开数据。
因此,当公投即将开幕,发现双方力量胶着,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金融市场可以惊声尖叫翻江倒海,但是政客们都好似发现新大陆,不该吧?
许多人的解释是,英国向来有“岛国心态”,对欧盟从来半心半意,所以才会有一向高冷凄绝的独立姿态。
是吗?
占领不了的欧洲大陆
英国并非向来甘于岛国居民身份。
远古时代,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有陆桥相通,由于冰雪消融海面上升,才逐渐与大陆分离。但大陆居民帮助了不列颠岛进入文明时代。
不列颠曾被罗马人统治约400年。随后,其内部小王国林立,日耳曼人涌入不列颠,经过长期混战和兼并,进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维京人促进了不列颠的封建农奴化和英格兰的统一。1066年,法国的诺曼公爵威廉率军渡海建立了诺曼王朝。但英王威廉仍是法王封臣,于是,通过各种联姻、继承、阴谋和对决,英法的权力和领地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中。
纠缠终究需要个了断,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法兰西领地长期奋战,所谓英法百年战争。前期,英国占上风,一度让人以为英法将跨海合并。后期,法国将民族战争性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胜利。1558 年,英国参与西班牙对法国的战争,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
征服和收复不了欧洲大陆,英国才开始了真正的“岛国”历史。
但它就和大陆没关系了吗?
分解不了的欧洲大陆
愿赌服输。但既然切割,就切割得彻底一点。
16 世纪英国发动宗教改革,摆脱了欧洲大陆罗马教皇的控制。此举极大加强了英国自己的民族认同,并使其文化和价值观上有别于欧洲大陆。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给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英国因此能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典型。
随后,英国进入了全盛时期。但它和欧洲大陆的关系,仍然需要一个合适的协调方式。英国选择的是均势外交。
作为近邻,英国深知,任何一个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或者几个联合一起的国家,都可能对英国造成挑战或消耗。
所以,17世纪,英国与瑞典结盟对抗荷兰;18世纪组织反法同盟;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19世纪凭借光辉孤立政策置身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孤立主义政策,与法俄结盟,参加协约国对抗同盟国,抑制德国,充当欧洲大陆的平衡者;一战后扶德抑法;二战后联盟政策对抗苏联。
虽然分解不了,但能够分化,相对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为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均势可以一直用下去吗?
遏制不了的欧洲大陆
二战后,欧洲联合运动自然的发生了。其时,欧洲大陆面临新考验,国家满目疮痍,经济瀕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全球超级大国正在兴起。欧洲各国意识到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复兴。
丘吉尔主张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但并没有把英国包括在内。他的梦想是“三环外交”,即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的欧洲,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1950年,舒曼计划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1951年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英国拒绝。煤钢联营为“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北约成立后,法国政府提出“普利文计划”,促成《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英国拒绝。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最终失败。
1955年,荷兰政府提议建立关税同盟,成立共同市场促进经济一体化。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在墨西拿举行会议商讨。
英国拒绝。英国提出“G计划”,企图阻挠共同体形成。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英国拒绝。并积极联络没有参加欧共体的欧洲国家组成小自由贸易区EFTA,试图相抗衡。但最终失败。
取之不得,均势不能,英国希望的是在更大版图上的博弈?
拒绝不了的欧洲大陆
然而,“三环外交”有点行不通了。
英国虽然身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经过两场战争,经济实力严重衰退。其自身的地位和心态不断发生变化。
欧洲联合的趋势已然不可阻挡。
而英国选择与美国联盟,为的是用“余威+新贵”的方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但“新贵”显然不这么想。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美关系的转折点。1882年,英国在运河区建立了其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二战后,美国逐渐向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中东地区渗透,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而此时,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英国对埃及发动武装进攻。美国动用一切手段迫使英国撤军。英国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首相被迫辞职,苏伊士运河事件成为英国殖民史的重大转折点。英国名利双失,美国则名利双收。
同时,英国与英联邦的关系也开始松动。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对英国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联邦国家内部经济也在衰落及动乱中,而且,随着民主化浪潮兴起,殖民地纷纷独立,对英国无底线提供原料与市场的功能已经大打折扣。
英国开始积极调整对欧政策。
1961年8月9日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加入欧洲共体的申请。但是英国提出许多附加条件。
法国总统戴高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说,英国很可能是美国打进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所以,拒绝!
1967年5月,英国再次申请加入欧共体。这一次英国的态度缓和,不再强调附加条件。
但是戴高乐还是说不行。借口是英镑危机。
终于,戴高乐下台,蓬皮杜执政,英国加入欧共体。
不是影响,是影响力
有些人认为英国加入欧盟是经济影响。
其实不一定。
当时,英国加入欧共体要放弃英联邦贸易特惠制带来的廉价食品和原料的利益,而且会鼓励欧共体工业品进入英国市场。果然,英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逆差从1970年的2 .37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36亿美元,增长了16 倍。英国加入欧共体后,贸易重心逐渐向欧洲靠拢。但工业并未获益,传统工业长期处于衰退,共同市场的刺激并无帮助。1971 -1979 年英国的制成品出口增长在19 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位居第16 位。而其农业因CAP遭受的损失更大。
有人认为英国退欧会造成可怕的经济影响。
其实也不一定。
穆迪就认为,虽然“退欧”名义上会增强贸易壁垒,但英国与欧盟的大部分贸易关系能够保留。而英镑的贬值也能够部分对冲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此外,多家金融机构认为,“退欧”不会严重削弱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1992年,英国曾经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出现了大幅贬值。但是,英国和欧洲各主要股指并未出现大幅下挫。而对于就业而言,想必不同收入阶层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吧?
英国退欧的最大问题和它加入欧盟的最大原因一样,就是,离开欧盟的英国,还能不能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不能在国际事务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像是英国拒绝欧洲,或者法国拒绝英国,他们的考量都是自己的政治地位及利益。大家的问题无非是,一个统一的欧洲是否有利于我?如果是,我必须在里面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因此,市场剧烈震动,政要四处奔走,全球为之瞩目。这是因为,他们都在里面有一杯羹。
真真假假的或许是戏假情真
公投不好吗?
不一定。
英国向来又想得到欧盟的优惠,又想保存自己的实利,而且,在欧洲与美国之间犹犹疑疑来来回回也不是一两次。欧债危机期间,英国总体来说是朝远离欧洲的方向发展。英国在IMF注资、里斯本条约修正案以及欧盟预算等问题上持强硬态度,坚决不与欧盟合作,拒绝参与欧洲的经济治理。
这种举措,和当年对欧共体的拒绝一样,都被戴高乐们看在眼里,欧洲大陆会认为英国并不在意欧洲长远的政治经济利益,结果,英国在欧盟的形象受损,面临被欧洲边缘化的危险,同时,法德的核心作用再次被强化。若然如此,英国加入欧盟的真正意愿就难以实现了,它无法在欧盟做一个主导者,也难以借欧盟实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所以,一场退欧,或者也是一种筹码。
从博弈论上说,双方谈判中的关键要素往往是对于对方底线的了解,当知道威慑有多大,才有助于达成利益最大化的一致承诺。而民意往往能够成为一方谈判底线提升的筹码,因为当谈判代表或者相关政客表示出,我无法退步,因为背后是民众的需求时,甚至让事实自己表现出这种迹象时,自己的谈判底线已被划定得既高又合理,叫对方难以拒绝。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投所显现出的“脱欧”倾向和“反欧”结果,也许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使英国免于“自私自利”“三心二意”的道德谴责,使英国在进一步与欧盟的交往中关系得以缓和,使英国接下来与欧盟的谈判中拥有余地,并使英国在欧盟的政治野心与经济保守矛盾得到谅解。
也许就不是什么迫不得已的弄假成真,也许也是真真假假的戏假情真。
后记
仅仅从民族特性上分析,英国有不可一世的自我价值观,难道法国就没有?英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难道德国就没有?英国的确是一群岛民,但他们真的是自始至终甘愿以“岛民心态”生活吗?说到底,谁人不是抱着搅乱别人的一摊子浑水,让自己做领袖的心态?
这也是英国退欧带来的真正威胁,是市场真正担心的事情,那就是,英国可以退欧,别的国家能不能退欧?如果大家都要退欧,欧盟是否会土崩瓦解?如果欧盟瓦解,全球化会不会被削弱?
但英国还需要欧盟,在经济上,也许,在政治上,非常。所以退欧大抵是小概率事件。全球化也不会停止,我们需要彼此。当然,群众总是有不确定性。只是,即使退欧成真,又能怎样?
不如看看这许多年来,大家纵横捭阖的手段。退,或者不退,也无非是这手段中的一部分。世界是一个大戏台,即使看到热闹之处,也不要忘了,重要的是,多想想,什么是人家生存兴旺的门道。(作者万喆是BB电子集团首席经济学家)